平顶山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续200年

网络整理 2019-05-31 最新信息

文/赵鹏云

今天,让我们一起聊聊泉州的明朝那些事。

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明朝时的中国,是“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它有着极错综复杂的“多面性格”,既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又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从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对于位于东南边陲的泉州来说,有明一朝,风云变幻,但更多的是“血与泪”的历史。由于明廷实行海禁政策,宋元时享誉海内外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衰落;而从明初开始的“倭患”持续200年,几乎贯穿整个朝代,泉州居民深受其害。不仅如此,泉州在明代时天灾不断,发生了有历史记载的最大地震。

不过,在明代276年间,泉州的民间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在中外影响深远的名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一席的李贽,曾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较大影响;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雕刻的佛像形神兼备,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续200年

片板不允许入海 泉州港逐渐衰落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实行海禁政策,“明祖立制,片板不许入海”,对“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洪武十四年和二十七年,又严禁沿海居民私往海外贸易,使长期依靠海外通商的泉州沿海居民受到沉重打击。这一政策,几乎贯穿明清两朝。

据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介绍,明朝政府实行海禁后,有“东方第一大港”之誉的泉州港逐渐衰落,后来甚至不为人所知。以至于在19世纪时,关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提到的世界最大港口“ZAITUN”究竟在哪,还曾引起一场国际性的地名学术大争论。

明初实行海禁后,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由官方包办,实行朝贡贸易,泉州港被限定为直通琉球。朝贡贸易是指与明王朝建立关系的国家,在朝贡的名义下,随带货物来华贸易。限定海外诸国要按照规定的期限、航道和人数,运载一定数量的香料、药物来华互市。朝贡贸易对贡使的行动和交易都有限制,为辨别真伪防止假冒,对海外朝贡国家颁赐勘合等。明成化八年(1472年),明王朝将泉州市舶司迁往福州,这也成为泉州港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不过,尽管明廷禁止民间出海贸易,但仍然有人从事走私。安平港就是一个走私活动的据点,安平商人也随之登上历史舞台。安平港离泉州城较远,官府的控制相对较薄弱,有利于从事走私。安平商人从事海外贸易中,与吕宋的贸易居首位,同时还积极从事国内贸易,当然与台湾的贸易业相当频繁。这一群体的出现,可算作这一时代的一个闪光点。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续200年

倭患持续两百年 数万泉州人遇难

元末明初,日本处于混战时期。在国内战争中溃败的武士流亡海岛,勾结海商和失业流民,组成海盗集团,史称“倭寇”,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倭寇初始窜犯中国北部沿海,后来渐次南移。

据泉州市方志委副主任林龙海介绍,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倭寇骚扰泉州。明政府为此厉行海禁,整饬海防,筑城设防,造船御寇,故未酿成大患。至嘉靖中叶,日本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为扩充实力,弥补内战损失,怂恿和支持海盗活动,倭寇复又猖獗,并勾结沿海一带奸商、海盗、土豪,不断登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泉州各地惨遭蹂躏。

嘉靖年间是我国遭受倭患最严重的时期,泉州可谓是倭祸的重灾区,居民被杀害者达数万之多。因受倭寇连年侵犯,泉南大地上,田园变成草芥,饥民嗷嗷,瘟疫盛行,死伤狼藉。当此之时,泉州军民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奋起反抗,由此涌现出了一批抗倭英雄。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是泉州洛江区河市人。他在抗倭战争中建立丰功伟绩,威名远震,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他为将廉明,与士卒同甘苦,将士乐意听用,作战勇猛,号称“俞家军”。此外,俞大猷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镇闽议稿》、《广西选锋兵操法》等,对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自洪武三年倭寇犯泉州,至嘉靖四十三年遭到俞大猷、戚继光围歼,余寇在隆庆三年(1569年)被指挥张奇峰斩俘无遗,倭寇从此绝迹。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续200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留下足迹在泉州

明朝虽实行海禁政策,但在明成祖朱棣坐上皇位后,却做了一件“破天荒”、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郑和受明廷公派七次下西洋。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航海家郑和统领舟师,先后访问了亚非30余国,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泉州与郑和七下西洋关系密切,曾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起锚地和多次下西洋的途经地。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介绍,郑和曾到泉州的灵山圣墓行香,到清净寺礼拜,到天妃宫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并奏修泉州等地天妃宫。此外,郑和曾到福建招募舵工、火长、杂役、武装人员等。郑和航海随行人员中的泉州人,有的留居海外,成为早期的华侨。另根据史料考证,郑和的六世祖叫赛典赤瞻思丁,而泉州回族丁氏的祖先也是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他们是同宗,有着血缘相连的密切关系。

在泉州市区的灵山圣墓三贤四贤墓回廊西侧,有一块“郑和行香碑”。它用辉绿岩石雕刻而成,高99.5厘米、宽42.5厘米、厚9.3厘米。碑面阴刻汉字5行,字迹清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1417年5月30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旁边两块清朝嘉庆、同治年间的碑刻,则记载了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来泉州圣墓行香的情形。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续200年

三年间两次强震 重创开元寺东塔

从泉州明代史的点滴中不难发现,在这200多年间,泉州不但常年遭受倭寇侵扰的“人祸”,还连年不断地发生各种天灾,包括风灾、雨灾、旱灾和大地震,百姓民不聊生。

已故泉州史学家陈泗东经考证后认为,泉州处在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长乐—诏安断裂带中段,历史上经常发生地震。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自公元1067年至1713年的646年间,就大约发生有30次地震。

泉州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发生在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1604年12月29日),这次大地震的震级为八级,震中在泉州东北的海里。据史料记载,“十一月初八,晋江、惠安、安溪、永春地大震。初九夜又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城楼、窝铺、雉堞倾圮。开元寺东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三层扶栏并碎。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然而,在这次大地震3年后的万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1607年10月18日),泉州又发生了一次强地震,“秋,泉州地大震。惠安城堞尽圮。洛阳桥石梁折入海,桥北石梁塌低于南4尺多,潮至淹没,人不能行。次年春,泉州知府姜志礼倡修,采石从海底结址23,葺旧址35,整补扶栏500,增两翼镇风塔各1,折梁重易,关、楼、亭、榭一新。万历三十七年夏竣工。”

此外,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泉州还发生过一次大瘟疫,“泉州郡城大疫,人死十之六七,市肆寺观尸首枕藉,有阖户无一人存者。熏蒿凄怆,不可忍闻,市门俱闭,至无敢出。”这一年,由于倭患、瘟疫等天灾人祸,泉州人口降至169935人,为历史上的一次低谷。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续200年

一代狂士李卓吾 攻击道学遭迫害

说起泉州的千古名人,“武”有郑成功,那“文”又有谁?明代思想家李贽,应算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人、龙湖叟,泉州南门聚宝境(今万寿路)人。他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初姓林,名载贽。李贽早年丧母,七岁就随父亲读书、习礼文,从小厌恶朱熹给《四书》所作的注。嘉靖三十一年,李贽中举后踏上仕途。嘉靖四十五年,在任礼部司务期间,他开始接触王守仁“致良知”的学说,思想发生巨大变化,此后又专心研读佛家经典。

隆庆四年(1570年),李贽转任南京刑部主事后,阅读了大量史籍,开始撰写评述古人的文章,彻底否定儒学独尊的地位。万历五年(1577年),他出任云南姚安知府,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以致在辞官之后,“士民攀卧道间,车不得发,囊中仅图书数卷而已”。

李贽辞官后,一直漂泊四海,过着半僧半俗的生活,道学家们视他为异端。他的《焚书》和《藏书》先后刊行,受到当时社会道学家们的激烈攻击,一时“海内是非之口纷如”。万历三十年,明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李贽,并焚毁了他的著作。李贽在狱中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感叹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归为?”愤而自刎。

李贽是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一生著作甚多。他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否定千百年来尊孔的言论和思潮。毫不妥协地批判宋朝理学,鞭挞道学官僚的虚伪和无能,热烈地赞扬革新派人物。据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介绍,李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就包含日本的明治维新。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续200年

中国瓷圣何朝宗 宗教雕塑第一人

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源地。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最为兴旺的时期,民间的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一代宗师”何朝宗也诞生在这一时代。

何朝宗又名何来,德化县浔中乡隆泰后所村人,祖籍江西,生卒年不详。据考证,他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20年),自幼受环境熏陶,喜爱瓷塑工艺,拜当地艺人为师。早年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岩的观音、下尾宫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东岳庙的小鬼,形象逼真。这些泥塑有的保留至清末和民国时代。

泉州师范学院陈名实认为,明代以前,中国宗教人物的雕塑以大型为主,自从何朝宗小型瓷塑仙佛人物风靡以后,宗教人物的雕塑以小型居多,而且面貌慈祥,衣着普通,呈平民化色彩。因此,何朝宗的仙佛塑像具有开创性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何朝宗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画,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个性,形神兼备,富有艺术魅力。因此学界有人认为,“说何朝宗是中国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并不为过”。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续200年

本文作者:泉南书院(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71426406272257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明朝   泉州   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   俞大猷   郑和   明成祖   日本   戚继光   航海   妈祖   吕宋   福建   李贽   福州   明治维新   德化   马可波罗游记   何朝宗   回族   佛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