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我们内心的恐惧》: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如何过不焦虑的生活

网络整理 2019-05-22 最新信息

清代道光年间,山东莱阳有个人在亲戚家饮酒,夜半回家,进门扑地而死,尸体全身发青。

县官认定是这人是被亲戚用酒毒死的,于是严刑逼供亲戚。亲戚抵死不认罪,县官没法就请大夫一起检查。

一位九十多岁德高望重的老大夫则判断说,死者并未饮毒,而是吓破了胆身亡的。

《我们内心的恐惧》: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如何过不焦虑的生活

后来查明,死者夜半归家时,遇到邻居在荒山杀人。邻居怕他说出去,于是也想杀他灭口。这人急急奔逃,受吓致死。

《南史》上记载:南齐的魏准就是“惊而死”的,死后“举体皆青,人皆以为胆碎”。如今这个人死的情状与魏准一个样,所以他不是饮了毒酒,一定是由于吓破了胆而死的。

这个典故说明了“恐惧”对人的危害作用是足以致命的。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不至于遇到杀人凶手被“吓破胆”,但“恐惧”这种状态却是无处不在的。

再精准一点讲,对于现代人而言,恐惧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焦虑不安、麻木困顿、自我怀疑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如何走出内心的恐惧,过上不焦虑的生活,看看《我们内心的恐惧:如何过上不焦虑的生活》里怎么说吧。

一、 恐惧不是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很多人常常把恐惧看作一种心理病,诸如恐惧症、焦虑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认为别人都是健康向上的,只有自己独自陷入到一种自我恐惧的状态中。

《我们内心的恐惧》: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如何过不焦虑的生活

《我们内心的恐惧:如何过上不焦虑的生活》则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恐惧是一种生活方式。

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恐惧。

要接触新领域,就会有被嘲笑的风险;要尝试,就会有失败的风险;要直言不讳,就会有被加入黑名单的风险……

这些都是人面对未知产生的正常情绪。只要一点点克服,人终究会战胜困难,战胜自我,达到目标。这种良性的、对人有帮助的恐惧反应,也被称为“适应性”的恐惧反应。

与之相对的被称为“适应不良”的恐惧反应。

让大部分受困的也正是这种恐惧。

例如面对独自一人第一次写策划案的时候,因为过于担心结果不够完美迟迟没有动笔,直到最后的deadline才匆匆忙忙应付了事。最后的结果自然自己不满意,领导也不满意。甚至此后陷入到一种对策划案的恐惧中。

这种恐惧正是“适应不良”的恐惧反应。

《我们内心的恐惧》: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如何过不焦虑的生活

这种恐惧的具体后果是什么呢?作者总结了四点:

·妨碍你的思考

·偷走你的选择

·限制你的行动

·榨取你生活中的兴奋、愉悦和美好

这几点恰好在上述案例中都能看到。

实际上,从心理学讲,恐惧并不只有一种,它可以细化为五种,而且,具体来说也和性别有关(具体来说应该是因为性别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社会职能有关)。

西方有一个笑话,是说,“为什么摩西在沙漠里游荡了四十年?”

答曰:“因为他不会问路。”

这个笑话充分反映了当下社会要求男性即使感到恐惧也不能轻易表现出来,也因此,男性的恐惧一旦显现出来,只会更强烈和沉重。

2016年,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震惊整个社会,直到今年才终于落网。在回顾吴谢宇的过往时,不少人都表示他聪明又沉稳。甚至有人后怕地表示,如果当时喝多不小心对在夜店工作的他谩骂,也许被害的就是她们了。可是从整个案件来看,他的所有仇恨都源自自己的家庭。单亲家庭的他,被母亲寄予厚望,也因此他从小就活成了别人家孩子的模样:对人热情友好,学习成绩拔尖……沉默寡言,永远看不到他苦恼。可谁承想,他是把这些年对母亲的恐惧积攒至今成了怨恨。

《我们内心的恐惧》: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如何过不焦虑的生活

说到底,恐惧也多是来源于原生家庭,与父母遗传给孩子的性格有关,也与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期待值有关。

童年生活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对未来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独处,怎么交际,大都在这一阶段注定。

那对于距离童年已经太远的成年人来说,还有办法消除内心的恐惧过好不焦虑的后半生吗?

二、四大步骤,学会与内心的恐惧和解

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回首往事,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要生活,就必须向前看。”

无法与内心恐惧和解的人实际上都犯了“过于沉湎往事”的错。这些人太依赖以往经验给自己的感受。如何与内心的恐惧和解,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类比。

比如要减肥这件事,通过时间段、快捷的节食效果有,但并不能获得长期的成功。相反,如果能做到健康饮食,就能保证长期、高质量,能够从根本解决问题的减肥办法。

与减肥一样,与恐惧和解其实就是逐渐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过程。

《我们内心的恐惧》: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如何过不焦虑的生活

具体怎么做呢?

1. 丢掉以往认知,以轻松心态迎接变化

首先,丢掉以前的习惯,例如过度思考,尽管做一些平时不屑或者觉得毫无意义的事情,做决定时跟着直觉那么一两次。看看这样之后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会依然成功还是会犯错,犯错之后别人的态度如何。

与自己性格中谨小慎微的那一面作斗争,大胆一回,看看结果如何。然后认识到原来犯错也没什么大不了,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此。

当然,这样的鼓励不是要你走向严谨的反面,而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自己放松,意识到这样的结果是自己能够承担且弥补的。这样就会扩大自我容忍的阈值。这样心态上才会真正放松。

2. 假装不恐惧,直到成功

在不少人的成功案例中,都有这么一项。“假装”。

假装自己很喜欢听课,于是在期末考试中,成绩大幅度提升;假装自己很喜欢自己的工作,结果每件事都做得很精细,受到领导赏识。

实际上,一开始他们也怕得要死,怕这样的坚持没意义,怕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好结果。

但是有些人就是这样做了。从一而终地假装下去,直到成功。

应对恐惧也是如此。恐惧源于我们担心别人会失望,那对方如何才能不失望?

假装自信,做好了就成功,做不好仿佛自己不过犯了一点小错误,只要及时弥补就可以。

所以,内心充满恐惧的人要学会假装。

·假装自信,说话语气平和坦然

·假装稳重,用沉默和微笑代替内心焦虑

·假装自来熟,在活动开始前热身先“入戏”

3. 学习有效缓解恐惧的方法,直面自我

每个人在面对恐惧时都会外化出不同的生理表现,有的会身体僵直,冒冷汗,说话哆嗦等。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呢?

·深呼吸、冥想。在一呼一吸中感受、放松自我,放弃对恐惧的控制

·接触新的经验。看到别人做一件事的,自己学着做,想象自己是对方

·从儿童故事里学习。把自己的心态放低到孩童时代,通过充满正面教育意义的儿童故事感受最纯真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弥补自己童年时期缺少的勇敢教育

·开始尝试做一些能够成功的事情。小到折纸,大到坚持写出一手好字,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事物单”上画上一笔,这些成功的小事正是自己与内心恐惧和解的途径。

《我们内心的恐惧》: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如何过不焦虑的生活

要走出自我恐惧的牢笼并与之和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请相信,任何事情都有解决办法,只有摆正心态,并愿意尝试走出来,就能与恐惧和解,将“适应不良”的恐惧反应变成“适应性”的恐惧反应。

本文作者:万象小书社(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31179782012980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心理学   不完美妈妈   道光   减肥   清朝   山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