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袁世凯恩人吴长庆本是李鸿章的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网络整理 2019-05-14 最新信息

有人在网上提出此问题,我认为是不成立的。分析如下:

一、吴长庆创办团练时间早于李鸿章属于带枪投靠淮军

咸丰初期,太平天国兴起,太平军进攻安徽,吴长庆的父亲吴廷香创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咸丰四年(1854 年),战死庐江,清廷谕旨赐恤,赏云骑尉世职。咸丰五年,吴长庆袭职,安徽巡抚福济委其统领舒城、庐江团练。吴长庆痛父殉难,誓与太平军为敌,不共戴天。

袁世凯恩人吴长庆本是李鸿章的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上图是吴长庆

吴长庆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打出了自己的名声,被清政府提拔为守备。陈玉成在三河镇大败湘军将领李续宾后,率军进攻庐州(今安徽合肥),吴长庆协助守城,太平军久攻庐州不下后选择撤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攻陷安庆城,曾国藩闻知吴长庆的功绩后,邀请吴长庆加入湘军,吴长庆欣然从之,曾国藩为其独设一营,是为“庆字营”。并亲手书写“忠孝坚定,不可挠折”八个大字,赞其“忠孝”,以励庆军将士。

袁世凯恩人吴长庆本是李鸿章的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上图是《湘军九洑洲战图》局部

同治元年公元1962年,李鸿章创建淮军,曾国藩将吴长庆“庆字营”推荐给了李鸿章,吴长庆成为李鸿章的淮军主要将领之一。

很多人认为带枪投靠的忠诚度,而且,吴长庆早于李鸿章创办团练,很可能不服李鸿章的约束。据此判断出李鸿章对吴长庆并不信任。

事实上吴长庆跟随李鸿章打败太平军、捻军,立下汗马功劳。至于为一些战术性的问题会产生分歧,但不会影响他们共同的目标——维护满清政府的统治。

袁世凯恩人吴长庆本是李鸿章的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上图左起:李鸿章和爱将刘秉璋、吴长庆

二、吴长庆在朝鲜平定叛乱后突然被李鸿章调离回国的传闻

光绪八年(1882年7月23日),因为对闵氏外戚集团的腐败统治和由日本训练的新军可以拿到较优报酬不满,朝鲜京军部分官兵发动暴乱,史称“壬午事件”。

在大院君李昰应的暗中唆使下,暴动很快变成了一场夺权政变,此后连续几天时间里,起义士兵占领王宫,杀戮新军中的日本教官,焚毁日本驻朝公使馆,拥戴大院君执掌政权。朝鲜国王李熙被软禁,闵氏则遭到追杀,逃出京城。

日本乘机干涉,日本天皇派遣驻朝鲜公使花房义质会同陆军少将高岛鞆之助、海军少将仁礼景范率领的1500名士兵气势汹汹地开赴朝鲜“问罪”,于8月12日抵达朝鲜仁川港(即济物浦见下图)。

袁世凯恩人吴长庆本是李鸿章的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但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不同于国际法,朝鲜除了定期朝贡以外并不负有严格的义务,中国也对朝鲜的内政外交从不与闻。由于中国清王朝经过洋务运动后实力有所增强,而周围的属国不断丧失,其中之一的琉球就是被日本所吞并,所以清廷对日本格外防范,既有心、也有力去控制经营中国硕果仅存的藩属国——朝鲜,以牵制日本的势力。

在壬午兵变前夕,中国对朝政策已经出现转变的倾向,而此次壬午兵变正好给清廷以强化对朝宗主权的大好时机。

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李鸿章淮军爱将之一)(当时李鸿章母丧丁忧,尚在安徽老家,由张树声署理)于1882年8月1日从中国驻日公使黎庶昌的电报中得到朝鲜兵变及日本出兵的消息和中国也应迅速向朝鲜派出军舰的建议后,经朝廷批准,8月20日,吴长庆率领的3000余名庆军赴朝,丁汝昌和庆军营务处会办袁世凯亲自踏勘选择了登陆点,在朝鲜西海岸的马山浦登陆,而后诱捕大院君,诛杀为首起义的朝鲜士兵,并恢复高宗李熙的权位,迎逃难在外的闵妃回宫,快速平息了“壬午事变”。

袁世凯恩人吴长庆本是李鸿章的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上图是《淮军名将吴长庆致刘秉璋军中函札》节选一页

由于吴长庆率领庆军迅速平定了朝鲜境内的叛乱,又扶持李熙掌权,朝鲜王室对中国的向心力大大增强。清政府借机对朝鲜实行了全面控制:

首先,入朝平叛的淮系庆军被安排继续在朝鲜驻扎,对朝鲜王朝形成监管之势,同时也震慑日本,成为有清以来罕见的中国在属国进驻大规模军队的特例。平乱的庆军六营全部留驻朝鲜,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在军事上加强了介入。

其次,与朝鲜签订通商条约,以此重申中国的宗主国地位。

最后,通过代管,全面掌控了朝鲜的海关以及外交事务。

清廷以吴长庆功最大,赏三等轻车都尉,留镇汉城。吴长庆驻朝2 年,组织朝鲜人民修道路,筑桥梁,救灾恤丧,示以恩信。回国时,朝鲜人民作歌相送。朝鲜事务由吴长庆的得力助手袁世凯继任。

吴长庆因“劳身焦思,亦遂浸痼疾”,于光绪十年(1884年)患病,奉命回国,当年7月13日病逝金州(今辽宁省金县),终年55岁。

三、袁世凯家书可见证吴长庆朝鲜之行和病逝的过程

吴长庆和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袁保庆无子,便将其弟袁保中的第四子袁世凯过继给自己)是生死之交。袁世凯投奔吴长庆的淮军后,吴长庆对袁世凯多有培植、提携之功,两人情谊非同寻常。袁世凯称吴长庆为吴大叔,这在袁世凯的家书中屡屡见到。(见天津历史博物馆藏《北洋军阀史料·袁世凯》中袁世凯《致二姊函》)

1、光绪八年(1882)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朝廷派浙江提督吴长庆赴朝戡乱。7月,在袁世凯随吴长庆庆军开赴朝鲜前,袁世凯在致二姊信函中,谈到吴长庆对他的信任,以及他自己如何努力作为:

“吴大叔已赴天津,留弟守军。凡事必须认真稽查承办,尚犹平顺,不遇小人儿,不能不愿耳。然不能任劳任怨,安能成大事。故非吴大叔本家亲故,亦无不怕弟者。我辈年甫二十有四,非先自立足根,安能约束他人。弟赖能服人者,已不荒唐耳。即吴大叔信任我者,亦知我谨慎耳。即诸文物同事,亦无不佩服我者也。”

袁世凯恩人吴长庆本是李鸿章的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上图是袁世凯

2、1884年7月3日,吴长庆回国,因积劳成疾、久厉风涛、身患咳喘之症,不久病逝于金州营次。袁世凯无比悲痛,其时袁世凯驻军朝鲜汉城。在不久致二姊信函中,诉说永远不能忘记吴长庆的恩情,而且还特别提到其嗣父袁保庆去世时,吴长庆对他家庭的照顾:

“五月二十一日,吴大叔因病即世,痛悲数日,万事不能理,此一知己,而今已矣。想二姊闻之,亦应太息矣。此间已议,建祠朝鲜,已派百官设位致奠。日内派副营帮带郭副将到金州送吴大叔。灵柩返里,务期将其身后事照料妥当,方为心安。父亲大人去世时,吴大叔情谊甚厚,不可忘记也。特以千金送奠,此时不报,更待何时。”

3、1884年8月25日,袁世凯又一次致二姊信函,反复提到不能忘记吴长庆的大恩:

“闻吴大叔身后亦甚清苦(下残缺)……此时即将回去也,已派郭副将送千金……(下残缺)并设送灵柩回里安葬。受吴大叔知遇深,不可忘也。此时心无片暇,窘困已枉。”

此时的袁世凯在其家书中,一口一个吴大叔,完全出于真心的,决无掩饰矫情之意,书信中更无被李鸿章削弱兵权的记载。

四、总结:由此看来,吴长庆一直都是李鸿章的干将。吴长庆在朝鲜的经历与李鸿章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更没有所谓李鸿章消兵权之说。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78岁,本名章铜,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

吴长庆(1829—1884年)55岁,字筱轩,安徽省庐江县南乡沙湖山人。

吴长庆一生戎马,还很关心故乡,曾慷慨解囊,捐资修庐江城关的捧檄桥、绣溪桥,建万仞宫墙,置义庄济危扶贫,倡捐创建庐江试院、南京庐江试馆。

袁世凯恩人吴长庆本是李鸿章的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为了纪念这位庐江县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晚清著名的淮军将领,人们在庐江县庐城东大街建立了武壮公祠,纪念吴长庆。

“武壮公祠”座落在庐江县城东大街,落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该祠坐南朝北,通体结构为大木殿式,三进两庭院,每进五开间。由照壁、门楼、庭院、廊庑、厢房、寝室、祭殿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专祠内,前堂陈列着吴长庆生前遗物;中进大厅是祭殿,“千古不朽”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下,正中是“武壮公”吴长庆画像,吴大帅劲正如松,巍然如山。右匾上“箕封遗爱”四字,为蒋介石所题;左匾上“怆怀袍泽”四字,为袁世凯所题。两则有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对联:“袍泽渐凋零,仗剑有谁怜我老;鼓鼙太悲壮,登坛犹悔用公迟。”

本文作者:蒋南强读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958712234665627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吴长庆   李鸿章   袁世凯   朝鲜   日本   咸丰   安徽   太平天国   光绪   曾国藩   天津   景范   合肥   张树声   浙江省   北洋军阀   仁川广域市   舒城   袁保中   首尔   庐江   袁保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