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网络整理 2019-05-18 最新信息

我们在看古装剧,尤其是《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神探狄仁杰》等等这种办案题材影视剧的时候,总会听到这样一句台词:“将人犯某某某暂且收押,待到秋后问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说秋后问斩呢?难道是秋后日子好,适合行刑?你还别说,查了查资料后发现,发现真是因为秋后日子好的缘故。但为何秋后就是处置死刑犯的好日子?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秋后问斩

什么是“秋后问斩”?

中国古代处置死刑犯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叫“立决”,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在判定人犯死刑后,立马将人犯押赴刑场斩首处死,“斩立绝”就是其中一种。第二种则称作“秋后决”,意思是先将死刑犯关押在大牢之中,等到秋分过后再施刑,“秋后问斩”同样是“秋后决”的一种。这里有一点要说明一下,“立决”“秋后决”的行刑手段有很多,比如说:绞刑、斩首等等都是其中的一种,由于中国古代犯人被处以斩首的犯人比较多,所以历史上多惯称为“斩立决”“秋后问斩”

相对于今天而言,中国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从而导致了宗教迷信的盛行,佛、道、儒各成一派,平分秋色。在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是大肆弘扬,鼓吹“天命”“神意”等学说,并将这种迷信神学思想运用到国家统治的方方面面中,从而来禁锢老百姓,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其中,法律条文作为国家命脉,当然也不例外,掺杂了许多的迷信成分,用来更好的诠释法律条文,执行法律程序。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节气:秋分

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秋后决”正是其中之一,这个秋后指的是二十四节气的“秋分”之后,而不是“立秋”之后。按节气表来说,秋分过后便已经开始慢慢的进入了冬天。中国古代先民向来重礼、重神学,认为人类社会是上天创造的,那么人类社会的一举一动也都要符合上天的旨意,跟天地间的万物相切合。春夏时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在这上天孕育万物生长的时候,动用杀伐刑狱就是对上天的大不敬,违背了老天爷的旨意,所以我们的先民认为在春夏时分是不可以处理刑狱事宜的。

而秋分过后,万物肃杀,秋天已经到了末尾,冬天开始来临,这种时候大地一片死寂。我们的老祖宗则认为这个时节就是处理刑狱的好时机,秋冬时期对人类社会各种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判定,对各种应该接受惩罚的人进行处置的行为就是在遵照上天的旨意。这种做法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施行,西周《礼记·月令》记载: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礼记 月令》

仲春之月,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

这句话什么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春夏季节,天地间的万物就像人类的婴儿一样,正是成长的时候。此时就应该减少抓捕囚徒的行为,停止对案件的诉讼事宜,更不能有处置犯人,甚至杀死囚徒等行为。说通俗点,就是春夏时分“上天有好生之德”,人们不应该在这种时候违背老天爷的旨意而进行刑狱杀戮。另外,《礼记·月令》还记载了这样一句话: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意思是说:七月份之后,天气开始转凉,寒蝉哀鸣不已,天空中的猛禽开始互相争斗搏杀,夺取过冬的食物。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到了应该处理刑狱问题、斩人犯的时机。通俗点讲:这个时候天地万物开始一片凋零,处处弥漫着肃杀的气氛,在这个时候处置人犯,既不会违背天意,也能处理好社会发展的矛盾事宜。西周这种处置刑狱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时期,历史文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的记载:“秋冬行刑”就是最好证明。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礼记》

“秋后问斩”是什么时候正式写入法律条文的?

真正将“秋后决”这种制度写进明文法律中则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曾经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儒学理论,也是一种非常适合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在这一套思想中,董仲舒认为皇帝就是天的儿子,是顺应天命来管理天下,统治老百姓的人。那么在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作为皇帝,就要凡事都“顺天应人”,将自己所作所为跟老天爷的旨意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西汉大儒:董仲舒

“天人感应”思想里,董仲舒认为皇帝的庆贺、赏善、惩罚、刑狱这些大事都要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相对应。春夏的时候进行行赏庆贺,秋冬的时候进行惩罚诉讼,这样才能顺应天意,保国安民。这在他编撰的儒家经典《春秋繁露》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春秋繁露》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从此以后,“春赏秋罚”的制度也正式的写入了法律条文之中,历朝历代都进行传承沿袭,成为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大特色。经过后世王朝的不断完善之后,“秋后决”制度变得更加系统完备,一般都是规定在春夏时分,不能对死刑犯人进行处决,只能在秋季的九、十、十一、十二四个月进行处置,但是犯了“十恶”重罪的犯人另当别论,并不遵守这一制度。《唐律疏议》中又将时间缩减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从此“秋后决”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晚清时期才被废除。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秋后问斩”制度有没有进步意义?

古代的“秋后决”制度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老百姓而设立的一种制度,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以“天意”来安抚民心,以“顺天应人”来禁锢老百姓。综合来看,古代的“秋后决”制度虽然是一种比较封建迷信的法律制度,有很浓重的“神学”色彩。但是也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对于后世法律的完善成型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甚至可以说“秋后决”就是如今社会“死缓”制度的前身和起源。


引用文献

  • 《礼记·月令》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 《春秋繁露》

本文作者:古史余韵(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186623391609702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中国古代史   法律   董仲舒   礼记   儒家   西汉   西周   神探狄仁杰   秋分   历史   春秋时期   汉武帝   包拯   左传   温暖冬至   白露   大宋提刑官   万物生长   立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