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地名里的皇权:恩威之间,治理天下

网络整理 2019-04-26 最新信息

古代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名,谁能定夺?唯有皇家。皇帝的喜怒哀乐,都能影响到地名的更替。

地名里的皇权:恩威之间,治理天下

梅州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二月辛未日,广州城外一片萧杀,南汉国主刘鋹(音chǎng读“场”)一身白衣,从城门走出。他将要向已经团团围住广州城的宋军主帅潘美献上降表。负隅抵抗五个月,南汉军队节节败退,无可奈何之下,刘鋹只能选择投降。按照宋太祖早先下达的旨意,刘鋹被软禁在宫殿内,等候发落。而潘美则详细整理了平南汉后收复的土地州县户口,写成露布文书,火速送往东京开封。不到十天时间,文书就到达了宋太祖手上。

宋太祖的疆域地图上,从此又多了60个州,240个县,17万263三户人口。当宋太祖仔细查看新收复的土地时,一个地名引起了他的注意:敬州。

敬州是南汉乾和三年(公元945年)所置的新州,管辖程乡县,取名为“敬”,大概是以此表示对南齐时南迁定居程乡县的先贤程旻(音mín读“民”)的尊敬。但宋太祖觉得这个“敬”字格外碍眼。原因无他:宋太祖那位曾做过营州、涿州和蓟州三州刺史的祖父,就叫赵敬。

现代人可能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人名和地名都用这个字,说明“敬”字寓意好,宋太祖的祖父也算起了个好名字。但古人可不这么想。

起于春秋成于秦汉的避讳制度,要求人们应当在言谈举止和书面文字中,避开君主、圣贤和至亲的名字。赵敬是宋太祖的祖父,属于至亲,宋太祖应当避讳这个“敬”字;同时,宋太祖是一朝天子,皇权的掌握者,他和他的家族,属于天下人的“尊者”,他避讳的字眼,当然全天下也要避讳。宋太祖当机立断:“敬州犯翼祖(即赵敬)讳,改名。”

敬州最终改称梅州,这个名字直到今天,仍在使用。为何是“梅”字呢?大概源于当地的物产:梅树。梅州盛产梅,现今梅州梅县潮塘村还保留有一株宋明时代的古梅树。“敬州”改成“梅州”,平添一份诗意,宋太祖也算无心插柳了。

除了“敬”字地名,带有宋太祖父亲名字“弘殷”字眼的地名,也逃不过改名的命运。于是,弘农郡成了恒农郡,殷城县改为商城县。而他弟弟宋太宗则更进一步。公元976年十月,宋太宗刚一登基,就下达了一道命令:“官阶、州县名与御名下字同者,皆改之。”

宋太宗叫赵光义,所以,州县名中凡是带有“义”字的,全都要避讳。最终因避讳“义”字改名的州县,有二三十处。

地名里的皇权:恩威之间,治理天下

蒋州

皇权之大,可以令家事成为天下事,那是否做了皇帝就没有烦心事了?当然不可能。改地名改到天下无“义”字的宋太宗赵光义,就有一桩心病:契丹辽国和他们手中的燕云十六州。

宋太宗刚即位时,野心勃勃,想要继承遗志,夺回燕云十六州,征服辽国,真正一统天下。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辽高梁河一役,宋军损失惨重,御驾亲征的宋太宗也身受箭伤,靠着一辆驴车才侥幸逃脱。

这场失败深深打击了宋太宗北伐的信心,也令辽国在宋辽边境对抗中占据了主动权。宋太宗从此不但不再主动出击,还要时时担心辽国越境劫掠。只有宋辽边境线上那些地名:威虏、宁边、静戎、平戎等等,还在传达着一些太宗曾有过的雄心壮志。

宋辽问题的暂时解决,要等到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之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辽兴宗母子大举南侵,宋真宗在寇准等人的支持下御驾亲征澶州城,最终促成了宋辽和议,签订“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看似屈辱,却带来了长期和平相处的局面,是长期战乱之后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结盟之事商量已定,宋真宗回到开封府,除了派遣使节递交国书外,还有一件事要做:改地名。既然宋辽已经议和,边境线上那些充满战斗气息的地名,就必须马上更换,否则,如何体现我方的诚意呢?于是乎,“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平戎”改为“保定”,“宁边”改为“永宁”,“定远”改为“永静”,“定羌”改为“保德”,“平虏”改为“肃宁”。河北保定之名,就是此时正式出现的。

澶渊之盟在后世看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和平之盟,但在传统观念当中,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宋辽成为兄弟之国,就意味着大宋皇帝要和大辽皇帝共享“天子”之位,这对于宋真宗而言,实在有些难堪。为了挽回外交场上的“颜面”,宋真宗只得开动脑筋。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公元1008年,宋真宗宣告天下,说自己曾梦见神人,得知上天会降下天书三篇,名曰《大中祥符》。“天书”果然出现了,它们悬挂在东京城的承天门上,倒真像是从天而降的神物。真宗大喜,当即改元为“大中祥符”。三年后,开封府辖下的浚仪县被改名为祥符县。

相比父亲因避讳而改天下“义”字地名的豪气,宋真宗因外交关系而改地名的行为显得有些被动。但他还不是最委屈的那个。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南宋与金议和,南宋让出淮水到大散关以北的部分已收复国土,并向金国纳贡称臣。和议后,宋高宗也曾迫于外交压力改过两个地名:岷州改为西和州,光州改为蒋州。这次改名的原因竟是避金国国主、太子的名讳!

地名里的皇权:恩威之间,治理天下

徽州

在帝制时代,对皇权造成威胁的,要么是周边政权的冲击,要么是统治内部的威胁。赵宋三百年间,最大的威胁始终在外,先是契丹辽国,然后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大金,最后是风卷残云的蒙古。而疆域内部,天下英雄揭竿而起的情况虽不曾发生,但伺机而动的小规模反叛,同样让皇帝们大伤脑筋。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一,东京开封府发生了日食天象。在古人看来,日食乃凶兆。果然,没过多久,宋徽宗就接到了来自睦州的急报:睦州青溪县人方腊聚众作乱,杀死了当地的朝廷官员,十多天时间就已经聚众数万人。

宋徽宗并没有把睦州的这场叛乱放在眼里,他只派了宦官谭稹(音zhěn读“诊“)一人作为朝廷统帅,前去镇压。事实证明,宋徽宗低估了方腊,两个月的时间,方腊已经以家乡睦州和相邻的歙州为大本营,攻取了衢州和桐庐、富阳等县,直逼杭州城。能力平平的谭稹毫无作为,徽宗只好又派出心腹宦官童贯,挂帅征讨方腊。叛乱直到第二年四月才因方腊被擒而宣告结束。

叛乱平息后,宋徽宗异常愤怒。原本宣和二年初,他已经派赵良嗣出使金国,要和金国结盟,一同攻辽,实现当年太祖、太宗都未能实现的“收复燕云”大计。可方腊的内乱彻底打乱了他的“攘外”计划,“收复燕云”只能暂时押后进行。意难平的宋徽宗下发了一道圣旨:“改睦州为严州;歙州为徽州。”

怎么又是改地名?!这并非宋徽宗的突发奇想。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年底,贝州驻军因为不堪知州欺压,在信仰弥勒教的军官王则的带领下反叛。宋仁宗镇压了王则,同时安抚当地百姓,很快平息了事端。后来,仁宗给这件事留了个“纪念”:贝州改名恩州。兵变发生是因“贝”,也就是粮饷赋税而起的;事件解决则是依靠皇帝的“恩”。以“恩”易“贝”,在不动声色间,申明了皇权的力量。

那宋徽宗此次新改的这两个地名有何深意呢?发生了叛乱的睦州当然不再和睦,应当在当地重申皇权,“严”加管理。而“歙”字同“翕xi”,也有和洽的意思,同样必须改名。

“微”作何解释?南宋编写的《新安志》认为,“徽”是指境内的徽山和徽溪;清代《徽州府志》则解释为“徽,美也,故以为名”。这两种说法都和严州的改名思路不太一样。或许改名时,宋徽宗心里想到的,还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徽”的解释:“纠绳也。”“歙州”改成“徽州”,意味着对当地的管理,要如同绳索一般,牢牢束缚住。

恩州则体现了皇权怀柔的一面:颁行利民的政策,赢得民心,巩固统治;而严州和徽州则体现皇权严酷的一面:一旦权威受到挑战,将不惜一切,用高压强制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恩威之间,正是皇帝治理天下的手段。

本文作者:历史文话馆(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409512343896116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宋真宗   赵匡胤   宋太宗   辽朝   潘美   南宋   刘鋹   北宋   历史   梅州   保定   寇准   金朝   肃宁县   辽兴宗   春秋战国   宋高宗   绍兴   河北   涿州   保德   天安门   淮河   秦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