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许文金丨刘鹗的自学与治学

网络整理 2019-04-24 最新信息
许文金丨刘鹗的自学与治学

刘鹗

刘鹗称得上是晚清时代的异才、奇才、乃至通才。

然而,我们在查考历史资料时,却破天荒地发现这么一个奇特的现象:刘鹗虽然拥有较为全面的才识,却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可以称之为老师的人。

如果说有,那只能是他的塾师赵君举先生。此人虽不得志,却学问渊博。此事可见之于刘鹗的嫡孙刘蕙孙先生在《铁云先生年谱长编》中的一段文字:“同治二年,甲子,公元1864年,八岁。仍随父任在汝宁府衙中,从同邑赵君举先生读书。”刘鹗之子刘大绅先生也在《关于老残游记•七》一文中写过类似的话:“稍长,从同邑赵君举读,过目成诵,惟不喜制艺。”

许文金丨刘鹗的自学与治学

淮安区西长街刘鹗故居

无疑,刘鹗是绝顶聪明的。在同一篇文章中,刘大绅还提到:“先君(指刘鹗)生而奇嶷颍悟绝人。初从姊(指刘鹗二姊素琴)识字,未久即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刘鹗在他44岁见到4岁时在二姐指点下读《唐诗三百首》一书时,禁不住感慨万千,随即写下了“阿姊停针每见怜,小时指授绣灯前”的诗句。

除了两份史料以外,除了可以看到他9岁时随父刘成忠从汝宁府调任开封府,15岁随父到河南南汝光道的记载外,我们再也无法从史料中找到刘鹗再师从过什么人。倒是在20岁时,回原籍参加南京乡试落第后回到淮安,继而去扬州谒见太谷学派的传人李龙川,相隔四年后,贽资从龙川先生,接受太谷学派的教义,并成了李龙川先生最年轻且最得意的门生。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说,到了他20岁光景,刘鹗已经成为一位饱读诗书的士子了。不过,他的兴趣根本不在“子曰诗云”,他选择的人生之路也不是什么科举致仕,而是“经世之学”。可以说,从他20岁开始,自从谒见太谷学派的传人李龙川之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己发生了质的变化。所谓“经世之学”,这正是太谷学派的教义所在,规范门弟子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

从20岁开始,他一度潜心于家学当中。乃父刘成忠是个治河能手,著有《河工刍议》,提倡“筑堤束水,束水攻沙”及“堤不如埽,埽不如坝”之类的创见,但如何施用到具体实践中则又是另一回事了。到了刘鹗的手里,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致12年后,他胸有成竹敢于主动请缨,去投效黄河河工。那一年,黄河在河南郑州缺口,致使大片地区成了水乡泽国,数十万人不是死于非命,就是无家可归,以致饿殍遍地。朝廷处理了一大批治河官员。刘鹗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投效了黄河河工的治理,首战告捷,很快治愈了河患,因此而一炮走红,声震朝野,以致被朝廷“以知府任用”而声誉鹊起。

许文金丨刘鹗的自学与治学

如果说,河工之学有一部分是受用于“家学”,那么,数学领域的才能又师从何来呢?情况是这样的:在他23岁的时候,刘鹗开始“究心勾股、开方等数学问题,注意西洋绘图工具,曾一度出门,岁暮方归。”乃兄刘味青先生的遗作为此提供了证据,他在《阅历琐记》中这样写道:“辛卯(1879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篑弟(指刘鹗)向晚抵家,携有长江图,洋人用新法所绘,用石印法印出。”二十三日又记:“早起,云抟(仍指刘鹗)至房,见其所购洋人诸笔,钻笔一枝,铁镊笔(大概圆规之类)一枝,铁镊笔专为画线之用。其端甚薄,上有螺丝,螺丝进则所画线甚细退则粗,法至巧也。”这一年,刘鹗出了远门,以致“至岁暮方归”。不管怎么说,刘鹗对数学的研究是有成果的,而且深谙其要。以致不久就写出了诸如《弧角三术》及《勾股天元草》之类的数学专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鹗的兴趣是广泛的。在他31岁时,“在京都无事,就向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松本文三郎及某英人学英文,又去听西洋哲学的课。”(刘鹗后人语)

刘鹗才具的形成,完全是依靠自学。在此,我们还可以从山东巡抚福润的奏片作为佐证:“再候选同知刘鹗……经前抚臣张曜咨调来东,委办河务,该员向习算学河工,并谙机器、船械、水学、力学、电学等事,著有《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其所著各书,考据尚属详明,有益于用。查该员学术渊源,通晓洋务,合无仰恳天恩,准由奴才将该员刘鹗咨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以备任使之处。”一个巡抚写给皇帝的奏折可不是随便乱说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鹗的真才实学己被山东巡抚福润这位仁兄看中,他在奏片中对刘鹗是十分推崇的。刘鹗赖有这位仁兄前后两次的“以奇才荐”,所以刘鹗才得以“以知府用”,福润确实也没看错人!

刘鹗从1876年到1895年这20多年间,除了开烟店,行医,创办民族工商业一系列活动外,都是在忙余依靠自学而不断地如饥似渴地获取各种知识,以致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真知灼见和多种才能。

刘鹗不仅勤奋地自学,还在治学方面力见其精。仅举几例足以印证他治学的刻苦严谨和精益求精。

许文金丨刘鹗的自学与治学

第一,是对甲骨文的考释。当年,他收罗的甲骨数量之巨,堪称独步天下;竟达5000片之多。他在《铁云藏龟•自序》中说:“综计予之所藏约过5000片,己竟一坑所出。虽不敢云尽在于此,其遗亦仅矣!”他收藏甲骨的目的就是为了考释古老的“三代文字”。他破释了相当一部分甲骨文字,开了中国研究甲骨文的先河。他的这些活动,在《壬寅日记》以及诗词中不时可见。虽然之后有了孙贻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辈的成果,但这些大家的成绩都是建立在刘鹗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只是步了刘鹗的后尘。甲骨起初被当成一味中药来看待的,称之为“龙骨”;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鹗在别人倒掉的药渣中发现这种“龙骨”上隐隐有字,他一机灵,竟发现这是国宝!如果没有刘鹗的慧眼识宝,中国的甲骨学很可能是一片荒芜。

第二,关于《老残游记》的创作。如今,这己成为世界公认的五大成就之一。“他的治黄工程,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发现甲骨文和写作《老残游记》,其中任何一项,足以引起自豪”。《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列为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评价为“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黄河打冰,玙姑的心理活动描写,在文学描写中一扫中国文学陈腐的气息,同样开了文学描写形神兼备的先河。如果刘鹗不好好地治学,就很难产生这样的佳制。

第三,是对音乐的钻研。到了49岁这把年纪,刘鹗还对音乐情有独钟。他开始师从国手劳泮颉、张瑞珊,不长的时间内,即能将琵琶弹奏到得心应手,如行云流水。他当年在小有楼前弹奏的古琴曲《平沙落雁》,己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乐理也十分在行,对古琴曲的评说也十分到位,这些真知灼见,从他为张瑞珊所作的《十一弦馆琴谱序》中可以得到印证。

第四,是对医学的钻研。当他被流放到新疆的迪化(今乌鲁木齐)时,居然搁置个人的不幸,倒一门心思扑到医学领域中去,从而写出了《人寿安和集》,虽然因天不假年,没能完成,但从遗世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他在临床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人寿安和集》的产生,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许文金丨刘鹗的自学与治学

刘鹗的治学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光靠天赋是不够的,要靠非凡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要靠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刘鹗的这种精神,还可以从他的诗句中得到体现。他在《遣兴》诗中写道:“终日摩挲上古铜,有时闲坐味无穷。窗前树影偷遮日,屋内花香不借风,读画夜深鱼钥冷,校碑昼永蜡灯红。”你看,为了专研古董,居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了。他在《自嘲》中还写道:“铁公好古如好色,鉴赏宽容笑深刻。”一个“笑”字,道出了在钻研之路上自足自乐的盎然之兴。

刘鹗靠自学和治学得以成才,还表现出一个独特的亮点,是要大书而特书的。那就是:不管他工作多么繁忙,头绪多么复杂,甚至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无法动摇他治学态度。

试想,作为一个旧时代的普通知识分子,能够自觉的凭自学和治学把自己打造成为超凡脱俗的人才,实属不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尚且能抱定“以天下为己任”的目标而不懈奋斗,书写出自己的灿烂人生。

刘鹗在自学与治学方面所留下的风范,确实可以成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许文金丨刘鹗的自学与治学
许文金丨刘鹗的自学与治学

作者简介:许文金,江苏淮安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学校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老残游记》研究学者,多年来收集资料潜心研究刘鄂,硕果累累,著有30万字的研究成果即将出版。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运河桨声(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154665382602394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刘鹗   历史   黄河   太谷   日本   河南   唐诗三百首   数学   老残游记   ??   甲骨文   同治   京都   张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