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重庆“两江四岸”打造生态带、景观带、游憩linruyouna带、风貌带

网络整理 2018-12-20 同城信息

南滨路。 上游新闻记者 杨新宇 摄

山清水秀生态带

菜园坝、哑巴洞等治理为休闲空间

修复生态系统,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带。将加强污染治理,分类整治护岸,优化岸线功能,开展城市水体整治和消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塑“两江四岸”生态功能,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系统。

治理环境污染顽疾。治理消落区乱搭乱建、乱倒乱堆、乱填乱挖、乱耕乱种等“八乱”行为,查处擅自设置排污口和违法排污等行为。

分类治理滨江护岸。按照绿地草坡、分级护岸、硬质阶梯、直立挡墙、高架路桥、港口码头6种不同类型,分类整治护岸,增加植物界面,融入文化元素。加强滨江天然崖壁岸线的保护,重点开展嘉滨路临江门段、北滨路忠恕沱段、沙滨路磁器口段、九滨路珠江花园段护岸整治。

优化滨江岸线功能。整合岸线业态功能,逐步搬迁置换岸线现有仓储物流、批发市场、货运码头等功能,改造为休闲游览空间或具有观光功能的客运码头,同时加强滨江路内外侧联动,植入新兴文化休闲功能。重点推进菜园坝市场、相国寺码头、储奇门物流市场、哑巴洞码头、溉澜溪码头等区域的集中整治。

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将强化峡口、江心岛、滨江城中山体的自然生态保护和管控,严格保护湾、沱、滩、浩、半岛等特色景观区域。建设滨江生态廊道。加强自然滩涂、岸线、植被、湿地管控,筛选适宜消落区栽植的特有植物种类,应用于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和稳定植物生态群落,营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立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开展城市水体治理。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和次级河流整治,修复城市水体自然生态,构建“梯级滞蓄、溪水常流、自然补给”的河湖连通系统,大力削减城市水体污染进入“两江四岸”,打造清水绿岸示范工程。

绿化美化江岸设施。对滨江路高架桥桥墩、堤岸、边坡、堡坎、污水干管等设施及建(构)筑物进行整治和绿化美化。提升滨江路绿化品质,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在珊瑚公园、弹子石公园、聚贤岩广场等处构建滨江绿地与消落区之间的“生态桥”,连通陆地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

立体城市景观带

打造戴家巷、龙门浩等“城市阳台”

提升滨江颜值,打造立体城市的景观带。将优化调整“岸上+岸下”城市功能布局,提升滨江建筑品质和跨江大桥景观,优化城市天际轮廓线,提升夜景灯饰效果,彰显“山、水、城、桥”立体之美。

优化滨江城市功能。预控重大功能性项目和音乐厅、博物馆、艺术馆、画廊、露天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用地。清理取缔沿岸违法搭建的建(构)筑物,发展高端商贸、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旅游休闲等高端服务业。

优化滨江建筑布局。未建区域严控滨江11个区段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建筑布局形式,形成前低后高,预留通廊,保证背景山体可见。加强鹅岭—浮图关—化龙桥—平顶山中央山脊线景观治理,展现滨江“绿壁”。严控5个“四山”眺望点、14个城中山体眺望点视域中的建筑高度,保证江面的可视宽度。

优化建筑天际线。“两江四岸”核心地带原则上不再新建高层住宅,重点对核心区域的渝中半岛、江北嘴、弹子石的超高层地标建筑进行研究论证,打造优美的滨江天际线。

提升建筑形象品质。未建区域开展管控型城市设计,优化滨江建筑立面品质和群体空间形象。推进“两江四岸”主色调研究,加强城市色彩管控。

优化“第五立面”。重点对临江视域范围内的建筑屋顶进行集中整治,通过“平改坡”、“屋顶绿化”等方式进行整治,打造山城特色景观面,同时增加城市“绿量”。

提升跨江大桥景观。丰富现有跨江大桥绿化景观层次和色彩,提升大桥桥头绿化品质,提高跨江大桥夜景灯饰效果,让每座大桥都成为艺术精品,使重庆从“桥最多之都”变成“桥最美之都”。提升山城夜景品质,加强重要公共空间、港口码头等灯饰照明,重点突出两江交汇区域的主题灯光。

建设观景眺望设施。利用地形高差特点,在重要节点规划建设多标高、多层级的出挑平台和“城市阳台”,增加点位、优化布局,建设一批便于观景留影的平台。重点打造戴家巷、龙门浩、海棠烟雨、李子坝轻轨站等观景眺望设施。

便捷共享游憩带

新建跨江大桥与滨江路垂直升降梯

开放公共空间,打造便捷共享的游憩带。突破滨江地带狭长空间限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环境设施、市政配套设施,打造开放共享的滨江公共空间,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环境,让市民走得进来、留得下来,聚集人气、激发活力。

拓展滨江开敞空间。严格滨江建筑后退控制,划定绿化缓冲带控制线。未出让土地原则上控制不少于100米的绿化缓冲带,局部有条件地段可适当扩大,特殊情况下不少于50米。未建区非城镇建设用地区域控制不少于100米绿化缓冲带。

建设滨江湿地公园。完善绿地形态,构建连续的滨江绿带和向内侧辐射的纵向绿楔,形成相对完整的公共绿地系统,提升滨江空间的环境品质。重点推进塔山公园、沙滨耍坝公园、珊瑚公园、弹子石CBD滨江公园等建设。

丰富滨水活动空间。结合滨江公园、广场、亲水码头等打造多样化的滨水活动空间,策划大型水上活动。重点推进江北嘴、珊瑚坝、鹅公岩、九龙半岛、磁器口等湿地公园,磁器口沙磁文化广场、弹子石码头、长安码头、忠恕沱码头等亲水活动空间建设。

完善滨江步道系统。建设完整、连续贯通、多层级的滨江步道系统,串联绿地广场、观景平台等滨江公共空间,并向滨江路内侧腹地空间延伸,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慢行系统,有条件区域可设置自行车道。重点推进渝中半岛、北滨路、南滨路、沙滨路、九滨路等滨江步道的贯通,打造滨江户外健身、休闲长廊。

优化滨江交通系统。优化现有滨江路交通组织和路内停车设置,并将滨江路在原有交通功能基础上,提升休闲游憩功能。新建跨江大桥与滨江路垂直升降梯,解决大桥与滨江路高差大、绕行远、步行不便的问题。

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新辟或调整常规公交线路,覆盖滨江路具备公交开行条件的公交线路空白区域。推进轨道站点与滨江路连接道路或步道建设,方便市民常规公交与轨道站点、旅游码头的接驳与换乘。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商业餐饮、文化娱乐、休闲体育、旅游服务、演出展览等。

优化景观环境设施。着力提升空间景观品质,增加休闲服务、环境配套和公共艺术设施,包括标识标牌、灯光照明、休憩座椅、雕塑小品、遮阴避雨等设施,融入传统元素,体现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让市民休闲游览更方便。

优化市政环卫设施。统筹布局垃圾收集、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

人文荟萃风貌带

启动“水上巴士”线路与站点研究

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人文荟萃的风貌带。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为抓手,串联“两江四岸”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展示城市记忆。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城市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延续历史文脉。重点推进渝中区太平门等城墙及城门遗址保护和南宋衙署遗址公园建设,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打造朝天门片区“一号工程”,传承发展“母城”文旅产业;推进磁器口、湖广会馆、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第十兵工厂等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和修缮。以“故宫南迁博物馆”筹建为契机,依托文化遗产布局系列主题文博馆。

打造特色“两江”游。注重江上与岸上互动,开发多种“两江游”游览方式,串联“两江四岸”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带。结合主城过江通勤交通需求量大等特点,基于现有轮渡码头,启动水上巴士线路与站点研究,启动嘉陵江索道选址复建,形成以旅游功能为主、兼顾通勤功能的两江特色交通系统。结合旅游景点,试点推动滨江路建设有轨电车,开行滨江路旅游巴士线路。本报记者 蒋艳

Tags:重庆“两江四岸”打造生态带、景观带、游憩带、风貌带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