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朝中兴名将,俩人结局却两样

网络整理 2019-06-13 最新信息

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此话用在郭子仪和李光弼他们两个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俩人作为唐朝中兴名将中的双子星座,并称“李郭”,都为拯救帝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么两个不世功臣,结局却完全两样。郭子仪寿终正寝,享年85岁。这在古代,是绝对的老寿星了。李光弼57岁郁郁而终,临死前的一番话,表露出一种人生的无奈。

我们扒一下小品中的话,“同样是帝国的功臣,最后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朝中兴名将,俩人结局却两样


(一)俩人战功之比较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 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

公元757年,郭子仪带兵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公元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

公元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

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公元763年冬天,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单骑会回纥首领,说服他们联合起来,大破吐蕃。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朝中兴名将,俩人结局却两样

李光弼:参与平定安史之乱,镇压浙东袁晁起义

评价:看辉煌的战史,郭子仪经历的战争场面比较多。

但在最关键的安史之乱期间,由于邺城之战一阵无名“妖风”,致使唐军大败,最后由郭子仪承担了责任,被免除军职,李光弼接任他的职务。

所以后来就是李光弼唱主角,郭子仪成了看客。总体军功来说,李光弼显然要超过郭子仪。史书上称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新唐书》),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PK的结果,李光弼略胜一筹。

(二)军事指挥艺术

郭子仪: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曾带兵克复两京。

公元763年冬天,吐蕃入寇,领兵收复长安,郭子仪又单骑去见回纥首领。这里只体现了郭子仪的个人英雄主义,战斗的展开平铺直叙,没有令人叫绝的精彩点。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朝中兴名将,俩人结局却两样

李光弼:收复常山郡战斗李光弼派兵每人持一长枪摆成方阵,弓箭兵掩护,夹滹沱水迎敌,如此布阵,史思明的骑兵优势即无从发挥,被一举击败,这是步兵对付骑兵的经典阵法。

太原保卫战,发明“地道战”,击败蔡希德用“火牛阵”,巧施“美马计”使史思明河阳受挫。

《旧唐书· 李光弼传》说得更为直接,称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名将比起李光弼,也“或有愧德”。虽然这个评价有些拔高,但的确得承认,他的战争指挥艺术,放在中国军事史的长河中,都占有光荣的一席。

PK结果,李光弼完胜


(三)治军手段

郭子仪:由于他和军中兵士能融合在一起,威望很高,能起到一呼百应的作用。后来仆固怀恩叛乱,郭子仪一出面,旧部下纷纷归降,可见其在兵士们心目中的地位。

李光弼:他治军威严而有方,以威压服部下,但总有猜忌和畏惧,他带领的军队不能真正的抱成一团。后来因为怕宦官陷害而不敢入朝,使部下对其形象大打折扣。

PK结果,郭子仪明显高一筹。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朝中兴名将,俩人结局却两样

(四)胸襟和气度

郭子仪:一生屡遭谗言陷害,多次被褫夺兵权。相州兵败,遭宦官鱼朝恩谗言,将战败的责任全部推给了郭子仪,使得郭子仪被罢免兵权。郭子仪坦然承受。

因嫉妒郭子仪战功卓著,鱼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坟墓,大臣都担心他举兵造反。郭子仪入朝后,唐代宗将此事告诉他,他流泪道:“我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

后来,鱼朝恩请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派人对他说鱼朝恩将对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随前往。郭子仪没有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去。

鱼朝恩问道:“您的随从怎么这么少?”

郭子仪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他。鱼朝恩感动得哭道:“若非您是长者,能不起疑心吗?”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朝中兴名将,俩人结局却两样

李光弼:任北都太原留守,御史崔众不敬,李光弼小题大做,杀其立威。

刚接朔方军,张用济等怀念郭子仪,发了一些牢骚,说话有些过格,李光弼借机杀其立威,以此震慑三军。

后来二把手仆固怀恩入见,带五百个胡人骑兵相随,将帅互相信任度让人存疑。

郭子仪和李光弼俩人,都曾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手下任职,不能和睦相处,虽然同桌吃饭,却互相瞪眼。后来,郭子仪接替安思顺任节度使,李光弼就有意离去,心里犹豫不决。十天后,唐玄宗下诏命郭子仪率兵东征,李光弼进入官衙见郭子仪说:“我情愿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儿子女。”

郭子仪即刻走下堂来,搂着李光弼上堂,流着泪道:“当今国家遭逢乱事,连皇上都弃都避难去了。没有你的协助,我怎么能够出兵打仗呢?现在哪里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呀!”

于是互相扶持对拜,共谋破贼大计。

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郭子仪的胸襟。李光弼却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胸显然太小了。

PK结果:郭子仪完胜。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朝中兴名将,俩人结局却两样

(五)忠贞度

郭子仪:公元763年七月吐蕃向唐朝发起大规模进攻,占领长安。唐代宗急忙下诏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组织力量抵御吐蕃军队的进攻。 郭子仪被剥夺兵权日久,闲居在家,国家一召唤,立即带麾下的二十名亲兵赶赴前线,最后智退吐蕃大军,收复长安城。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叛乱,引回纥、吐蕃入寇,郭子仪要单骑闯回纥大营,部下劝阻。

郭子仪说:“今天如果跟他们开战,不仅我们父子会同死沙场,我诚心诚意前去会盟,他们若能接受,则为四海之福;若不能接受,我身虽死,全家亦可保全。”

说罢单骑驰入营中,一边策马向药葛罗走来,一边“免胄、释甲、投枪”,也就是把身上的头盔、铠甲和武器全部扔掉了。最后在他的苦劝下,回纥联合唐朝军队共同对付吐蕃,取得灵台大捷。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朝中兴名将,俩人结局却两样

李光弼: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弃都逃到陕州,向四方发出勤王诏书,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道节度使因痛恨宦官专权而对朝廷心生不满,居然按兵不动,没有人向关中派出一兵一卒!

唐代宗当时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行在,他害怕遭到鱼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其后,吐蕃被郭子仪打败,唐代宗返回长安后,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李光弼再借故诏书未至推辞,率军回到徐州收租赋。

后来唐代宗再诏李光弼入朝,李光弼害怕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加害,仍不敢去长安见驾,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

但此时对他不放心的唐代宗把他母亲接到长安敬养,其意思非常明确。以至于在徐州的李光弼临终时,属下问他死后的安排,他感叹道:“我长年在军旅,不能回家奉养母亲,是不孝子,还说什么呢?”

PK结果郭子仪完胜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唐朝中兴名将,俩人结局却两样

总评:郭子仪是一个忠心护主的忠臣。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其次才能说是一个雍容大度的战将。

李光弼政治眼光短浅,忠诚度一般,猜忌心很重。仅仅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战将。

所以,最后俩人的结局天壤之别。无论历史地位和名气,郭子仪都要大大高于李光弼,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本文作者:阿标读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155932035973172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郭子仪   李光弼   唐朝   唐代宗   鱼朝恩   史思明   新唐书   长安   唐德宗   唐军   唐玄宗   韩信   白起   太原   孙武   小品   中兴通讯   旧唐书   吴起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